Our News
今日正月十五,“最怕正月十五是雨天”,下雨不好吗?农谚有说法
正月十五元宵节,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,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,,正月十五的天气状况与后续气候、农事紧密相关。
关于此,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农谚。有人说,正月十五晴天好,有人说,正月十五雨天好。另外,根据区域不同,也有“最怕正月十五一日晴”、或者是“最怕正月十五一日雨”的说法。
那么问题来了,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,到底晴天好还是雨天好呢?本篇内容,小帮手就结合具体农谚,详细说说这个问题,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。
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,如果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下雨了,那么接下来的整个春季(即“三春”,包括孟春、仲春、季春,对应农历正月、二月、三月)的雨水可能会比较少。
正月十五降雨通常由冷暖空气交汇引起。若此时冷空气势力强盛且稳定,可能压制暖湿气流北上,导致春季暖湿气流难以深入内陆,降水减少。
从农业种植的角度分析,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,适量的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关键。
如果春季雨水较少,可能会影响多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。比如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在春季需要充足的雨水来保证其返青、生长和灌浆,雨水不足可能导致产量返青延后,进而影响后续一系列的生长。
另外,如果春季雨水持续偏少,可能引发春旱。春旱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,还可能影响春耕春播等农业生产活动,比如延迟春玉米的播种时间,等到该成熟的时候未成熟,品质和产量都会下降。
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,如果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晴天,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农作物,特别是谷米类作物会有一个好的收成。
从往年的天气来看,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晴天,一般反映冷空气势力减弱,暖湿气流尚未活跃,气候处于平稳过渡期。可减少“倒春寒”风险,为春管、春耕创造有利条件。
正月十五正值冬末春初,是北方冬小麦返青、南方早稻备耕的关键期,晴朗天气被认为有利于后续作物生长与田间管理。
此时光照对于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。晴天意味着光照充足,能为越冬作物返青和春播作物播种后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。
比如冬小麦在返青期需要充足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,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质,为后续的拔节、抽穗等生长阶段打下基础,充足的光照能促使麦苗茁壮成长,提高分蘖数量和质量。
这句农谚用了夸张的说法,意思是指,如果在上元节(即元宵节,农历正月十五)这天下雨了,淋湿了灯笼,那么到了清明节的时候,天气可能会非常寒冷,甚至到了能“冻断筋”的程度。
正月十五和清明在时间上相隔约一个半月左右,在大气环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,天气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连贯性。
z6尊龙·[中国]官方网站上元节时如果有降雨,比如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且与暖湿气流在当地交汇,这种大气环流形势可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或周期性,到了清明时节,冷空气可能再次加强或南压,导致气温下降,出现寒冷天气。
对于农业的影响,清明前后是北方春播(玉米、棉花)和南方早稻插秧的关键期,低温可能冻伤幼苗,导致减产甚至绝收。
这句农谚的意思是指,如果元宵节天气晴朗,那么接下来的春季虽然会有寒冷天气,但相对较为轻微,不会过于严寒。
相反,如果元宵节下雨,那么预示着春季的寒冷天气将更为严重,可能会让人感到“透骨”的寒冷。
冬季向春季转换时,正常情况下气温是逐渐回升的。元宵节晴天,说明在过渡阶段,气温回升比较顺利,冬季的寒冷已经基本过去,春季的回暖趋势明显。
如果元宵节下雨了,可能预示冬季向春季的转换并不顺畅,冷空气退去变慢,与暖空气争夺主导权,导致春季气温回升缓慢,造成“春寒透骨”的现象。
看到这,结合上述农谚所表达的含义,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: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分析,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是晴天,或预示后续的天气表现,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,促进高产增产。
而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下雨了,或预示后续的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(比如可能出现倒春寒或干旱),减产的几率增加了。
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,我们这里是晴天,你们那里呢?
来源:农民的小帮手
声明: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权请联系删除。